您好,欢迎您进入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网!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高等教育

西南交大校长: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2016-04-12 20:37:46 浏览量:

近日,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上就“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校长、各位专家:

上午好!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思想的启蒙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拔尖创新人才处在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可以在一个乃至若干个领域引发巨变甚或颠覆性革命。如果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则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前不久,美国人发现引力波使爱因斯坦天才的“百年传言”得以证实。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级人才所发挥的作用超越时空,他对未知世界的洞见和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即使在后爱因斯坦时代,依然如此强烈。

我们深知,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认真关切的重大命题,也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话“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正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下面,我从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新格局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下的新探索三个方面,阐述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考与探索。

一、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富天赋的青年学子、自由的学术氛围等天然教育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都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指针。当下之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15年10月,中国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立于时代潮头,敢于肩负使命,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理性定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建立起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讲,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得有内容,得有标志性的技术。标志性技术从何而来?从拔尖创新人才中来。缺乏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核心人物,就难以产出标志性的技术,就难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更难以形成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力竞争和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焦点,不断向人才聚集、向拔尖创新人才聚集。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重要大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战略选择。为迎接新世纪的竞争,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新政,如韩国1999年开始实施的“BK21工程”,日本2002年实施的“21世纪COE计划”,德国2005年实施的“卓越计划”,俄罗斯2006年实施的“联邦创新型大学计划”,以及近年来美国政府再次批准实施旨在吸引世界顶尖学生、保持美国高等教育吸引力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澳洲开始悄无声息地削减课程费用,出台奖学金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留学生,欧盟出台“欧洲2020计划”,把研发领域的投资提高到GDP的3%,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挖掘引进力度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人类进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就在今年3月举世关注的人机围棋对决中,阿尔法狗(AlphaGo)4:1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继1997年 5月“IBM 深蓝”经过六场角逐,以两胜一负三平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后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若不抓紧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机器人工智能或将超过人的智能绝非危言耸听,这也是理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另一向度。

二、新格局下的新征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性与艰巨性

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诞生了诸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墨尔本大学的“墨尔本模式”(Melbourne Model),以及欧洲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导向的教育”(Research-oriented Education)或是“基于研究的教育”(Research-based Education)、创业型大学建设等一系列创造性经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正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其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高等教育新格局的重要表现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重新审视新格局下的本科教育,以多项举措再造本科教育。在新的《U.S.News2015年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位的杜克大学,更是不惜重金推进 “推倒重建式”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推出基于“杜克沉浸学习”的通识教育,对小到一门课,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课外实践,甚至学生宿舍建构都进行了全面改造。

全球化和数字化是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又一重要特征。全球化浪潮已经促发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跃迁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性教育,进而影响全球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好大学的基础”。与此同时,信息化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在酝酿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等数字化手段,将在不同领域被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将因数字化发生颠覆性变革和结构性改变。随着“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发展及以MOOCs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强烈冲击,MOOCs、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智慧校园、数字化大学等全新教育模式,因其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开放性和个性化学习,备受人们推崇。

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等多重挑战,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不断涌现,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大的“致远学院”、复旦大学“四年制住宿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也越来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这些探索与实践仍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和局部的,与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依然任重道远。

三、新机遇下的新探索: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作为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在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不遗余力。中国高铁的大发展也为学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百年难遇的宝贵机遇。中国高铁现已成为大国重器和全球名片,这张为世界所瞩目的名片背后,凝聚着铁路高等教育培育出的无数杰出人才的心血与奋斗。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至强、从追随到引领的发展之路,就是中国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破题之路,也是西南交大的求索之道。当前,学校立足并不断巩固扩大交通特色与优势,面向高铁时代和“后高铁”时代到来,主动肩负起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新机遇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西南交大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可用汉字“尖”来形象解构。尖者,锐也,下大上小谓之尖。概言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着眼于“大”,注重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尺度和健全人格,注重通识教育和“君子不器”;聚焦于“小”,注重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着力锤炼学生自身内在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优秀人才高原上建“博大而精深”的拔尖创新人才高峰。

(一)着眼于“大”: 全人教育

说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得不提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其实,作为交大的杰出校友,作为德才兼备、术道并重、文理交融的“全人”,已用他的科研实践和人生经历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同时也在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教书育人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一生不唯上、不唯师,敢于直接指出导师冯?卡门研究中的错误,这种质疑和批判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的科学探索之路。

他一生热爱祖国,学成后决绝地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极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冲破阻挠毅然归来报效彼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彰显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理由”的责任与担当。正是他的大格局、大担当、大视野和大学问,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拔尖创新人才,并成就了他这位具有哲学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科学难度和洞见远度的“五度”科学家。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西南交大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置于优先地位,在“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两方面中更加强调“精神成人”。学校致力于培养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全人”;致力于推进学生“知、情、意、行”多维度成长和全面发展,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创造和学术能力,全力提升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品格。

在“全人”教育体系中,一切改革都围绕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展开,一切资源都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集聚,在深入实施三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等改革基础上,打通大学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制定了本研紧密衔接培养方案,确立了大类培养框架下通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本科培养和分类培养框架下学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双轮驱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期,学校以老校长茅以升的字命名成立唐臣书院。通过实行书院制,借鉴西方大学住宿书院的做法,承袭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打造“全人”教育平台,为学生营造温馨、自主的学习生活社区,在课堂之外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研修、交流和互动场所,进而形成“从游效应”和“雁阵效应”。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形成了“交通天下”的通识课程体系,连续发布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经典阅读”,通过非功利、跨专业、跨文理的广泛阅读和专题研修,拓展教育的广度、跨度和宽度,进而成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厚度、高度和深度。

“全体人”当是“全人教育”的题中之义。“全人教育”中的全人,在质量和内涵上当指如上所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养的人,而不是精神和品位残缺的人或“单向度”的人;在数量和外延上亦当然指称“全体人”、“所有人”和“大众”,而不是“部分人”和“小众”。尽管拔尖创新人才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是少数和小众,但这些少数和小众脱胎于全体和大众,大众整体水平不高,从中产生的小众也高不到哪,高原上的高峰才是真正的高峰。更重要的是,全体人还关乎教育公平问题,我们不能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由,以牺牲大部分人受正常教育为代价,换取少部分人的过度教育。因此,西南交大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对每位学生负责。

(二)聚焦于“小”:自主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因适宜的培育环境而持续生长,最终从当下一般的学习者成为未来出类拔萃的人才。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如按现有中国在校学生规模进行测算,中国优秀人才的苗子可谓大有人在。以科学、多元的选拔机制,优中选优,让有潜质的专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使其在良好教育生态下主动生长,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我校在建校之初的半个多世纪里,广纳英才而育之,录取却极为严格,以1930年为例,共287人报考仅录取42人,录取率为14.6%;而从1905年在唐山复校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平均毕业率仅为53%;这样披沙拣金般的选拔与淘汰机制,加之一大批留学于欧美、毕业于哈佛大学、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杰出教授和外籍教师、与英美同类大学同时期一致的课程设置、英文授课等育人环境,学校先后培养了茅以升、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巨匠,还诞生了一个班走出陆、海、空、地四位院士的教育传奇。

当前,西南交通大学继承百年传统,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优中选优、末位淘汰,成建制培养,建立了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中法“4+4”、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等精英化育人平台,在教育大众化的全域环境中探索大学围墙内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在构建精英育人平台的过程中,学校精准实施“小班化”、“导师制”、“五课堂”等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移的深刻变革,因材施教,广泛开展小班教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激情、兴趣、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引导学生自组织、自学习、自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更注重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间,更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开展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做积极的知识发现者与建构者,实现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探索实施了班导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一体化的“多对一”培养机制。构建了顺应时代需求、开放式、国际化的课堂文化,提出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校内课外课堂、国内校外课堂、海外游学访学留学课堂以及虚拟课堂,共同构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不仅是research,还包括research training。大学教育不应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该将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合起来,构建基于研究型、探究性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各位校长、各位来宾:

中国高铁在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下,在铁路行业高校的强力支撑下,走过了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建设者、见证者,西南交通大学也将以自身实际行动,响应全球新常态、激发教育源动力,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努力为中国梦谱写辉煌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