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进入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网!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精彩论文展示

注重朗读指导读出形声色味

2015-07-29 10:31:28 浏览量: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最近我作为语文赛课的评委听了很多节语文课,发现学生的朗读状况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存在不少失误: 
  1.时间不足。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2.“响亮”不清,喊读严重。一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声音非常响亮地喊读,却不知“喊读”读的是符号,而“朗读”读的是味道。 
  3.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 
  4.“感情”不明,貌合神离。语文老师也都把“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目标,却不理解“有感情”的真正内涵是:读出意、读出画、读出境、读出情。 
  5.关注形式,不重目标。在朗读教学中,让多名学生朗读,并采用多种形式,看似热闹,但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估反馈。 
  6.指导抽象,云雾朦胧。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内涵。 
  二、朗读教学可采取的对策 
  (一)少讲多读——还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和权力 
  国家督学李希贵曾经说过: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去掉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指导方法——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崔峦指出:语文要由繁琐的语言分析转为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具体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语言“画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在《火烧云》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让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感受自然的美。 
  2.用语言“倾听” 
  《观潮》中,“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让学生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到这确实是“天下奇观”。 
  3.用语言“品尝” 
  《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让学生通过品读,品尝到杨梅的味道。 
  4.用语言“搭桥” 
  用语言“搭桥”,也就是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语言训练,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角色扮演,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应该更能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语文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说明文时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时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时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三)读的要求要明确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样子,走形式。为了让学生把书读好,可减少课堂容量,特别是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让学生朗读的要求要明确,究竟是让学生读正确、通顺,还是读出感情,让学生评价的时候也要围绕要求来评价,不要过早拔高要求,我们常常看到在课堂上初读课文时,学生起来评价时就说没感情,教师也没予以指正,给其余听的学生误导,也让读的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应引读、范读,适当地传授朗读技能,如告诉学生:吐字清楚、连词朗读、重音轻读,声音不管是轻还是重都要有力度。对课文中的长句子要特别注重断句停顿的指导。 
  (四)多元解读,倡导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思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融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领悟课文的内涵。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当然,朗读训练并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扎实地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朗读的过程:敢读(大胆自信)—能读(正确通顺)—会读(富有感情)—乐读(欣赏享受)。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一点一滴地抓,一日一日地积累,量的积累总会产生质的飞跃,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