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进入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网!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精彩论文展示

对话,给师生一个平等交流的舞台

2015-03-24 14:28:19 浏览量: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开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针对教学的新理念,我国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也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主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一.研读文本是“对话”的基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1]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教师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内容更鲜活,情态更开放,结果更多元,对话更有个性,感悟更丰满,意境也更高远。

1.合作式学习是“对话”的前提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 并进行讨论, 阐述自己的见解, 而教师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教学是一种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 才有对话, 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合作学习是“对话”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2.适当引导是“对话”的保证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职责。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如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 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 如果你是普普通通地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 你会怎么做? 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 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有的认为假如自己是皇帝,就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团结就有希望。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不会建造圆明园,把钱用来当作军费,或者派人去留洋,强大国家。这时,窦老师设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圆明园中烧掉了什么?毁灭了什么?而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文章的主题自然的得到了升华。由此可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并相机进行引导。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帮助,才能保证对话的质量。

3.尊重学生是“对话”的真谛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达成真正的对话,达成双方思想上的相互回应和碰撞,就必须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加以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 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每一位学生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

1. 师本对话,预设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整个对话过程,乃至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教师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但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在这样的对话中,“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是教师走出崇拜,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对话的展开。教师与文本对话,其任务主要为:

①换位思考,做好导读

②明确切入点,理清思路

③设计亮点,激发兴趣

2. 生本对话,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其次,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改编、改造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

3. 师生对话,展示课堂教学的生机

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要把握学生的个人理解。学生个人的理解,即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每个人阅读都能从某一个“窗口”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而不同“个人理解”视觉的交叉,则可以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个人理解”。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善于倾听与容忍各种不同的“个人理解”,按学生的个人理解组织课堂教学顺序,是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但学生有的个人理解具有片面性,教师也要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对话”作为教学中一种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师生双方在建立相互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教师需要放下“师道尊严”,走出“教师至上”,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

4. 生生对话,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命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这种对话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探究、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珍视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实现教师、文本、学生平等对话,能使课堂教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课堂教学谱写出动人的华章。但是由于我国新课程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地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还是不多的。“平等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玉林.新课程对话式阅读教学及其形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